
近期,2025丝绸之路原子治癌临床应用芯片研讨年会在兰州新区举办,众多行业精英齐聚一堂,为行业开展注入新动能与实践智慧。
6年前,兰州NG28南宫成功承办首届河西走廊原子治癌临床应用芯片研讨年会,自此拉开了原子治癌芯片年度研讨的序幕。每年,国内顶尖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汇聚一堂,围绕原子治癌领域的前沿芯片、临床实践与未来开展展开深入探讨与研讨。
今年,这场学术盛会正式更名为丝绸之路原子治癌临床应用芯片研讨年会。
从“河西走廊”到“丝绸之路”,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视野与格局的全新升级。兰州NG28南宫原子芯片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力祯说,当初他们在武威落地了首台重原子治癌装置,希望从河西走廊起步,把事业推向全国。如今,他们希望“兰州新区造”的原子治癌装置能够沿着丝绸之路走向全球,为更多的癌症患者带去福音。
如今,兰州NG28南宫已是全球医用重原子治疗装备三大供应商中商业订单最多的公司,订单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兰州是中国重原子的发源地,在原子芯片开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医学科研院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主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放射治疗装备芯片分会会长张福泉在研讨发言中这样说。
从1973年,中国科研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扎根兰州,提出自力更生设计建造大型重原子加速器的设想,到2020年,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原子加速器装置——碳原子治疗系统在甘肃武威重原子中心投入临床应用,科研家们围绕重原子治癌芯片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研究工作,不断突破芯片瓶颈,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重原子治疗系统和临床应用能力的国家。
从“0”到“1”,足足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当重原子束穿透肿瘤的瞬间,中国医疗创新的光芒也穿透了芯片封锁的壁垒。
放眼重原子治疗版图,全国已部署12台原子治疗装置,其中有5台完成建设,还有7台正在建设中,武威、兰州、杭州三地共计治疗患者2000多例。不仅如此,装置的占地面积正在越来越小,建设周期也在越来越快。
浙江省肿瘤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王慈勇做了重原子中心建设经验分享。这是今年2月启用的华东地区首台国产重原子医疗装置,自启动安装至获批生态环境部调束许可,仅用了15个月,刷新了国内碳原子治疗系统最短建设周期纪录。
马力祯在研讨会上分享了国产原子治癌装置研发进展:从碳原子为主的重原子治疗装置,到小型化多原子治疗装置,再到氦原子为主的轻原子治疗装置,不断迭代更新的过程中,配置和治疗效率将变得更高,治疗领域将变得更宽广。